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精進不懈,惜福培福


精進不懈,惜福培福    聖嚴法師

凡是人類的工作、事業,以及身口意的一切行為,都稱為業。
樂業就是不論成敗、貧賤、富貴,都能盡自己的本分,努力的工作。成功不驕傲、失敗不氣餒、貧而能刻苦、賤而能上進、富而能節儉、貴而能勤勞,這是敬業樂群的基本定義及原則。
能夠如此,那就是知福、惜福、培福、植福,而使得人人有福了。


 

四種禮拜與無相禮拜三層次

四種禮拜與無相禮拜三層次  聖嚴法師

 
初入佛門是有求禮拜及有相禮拜。求平安、求智慧、求幸福,是正常的心態。所謂有相,是指有對象、有目的。面對佛菩薩聖像,或對特定的佛經,每天定時定數禮拜,為己為他,消業障、除煩惱。學佛既久,便知無求無相才是修行的究竟目標,所以每天照樣面對佛菩薩的聖像禮拜,只是一種恆課。

四種禮拜

現在,介紹四種禮拜的方法:

(一) 感應禮拜。希望用禮拜求得佛菩薩或護法神的感應。例如求健康長壽、家庭和諧、官運亨通、財源滾滾、子女聰明、子孫繁榮、出門平安、萬事如意等。

(二)恭敬禮拜。對三寶恭敬,或為感恩,或為崇信,這種禮拜是從行為者內心自發產生的,對於受拜的對象沒有一定的授受關係,他不會因你禮拜而多了什麼或得到什麼,得到利益的乃是行為者自己。

(三)懺悔禮拜。也就是從慚愧而懺悔。如果是一個非常驕傲、我慢心很重的人,不容易向任何人低頭,更不容易叫他趴在地下禮拜。

能做懺悔禮拜的人,必定已是謙虛,或者正在學著謙虛的人。因此,懺悔禮拜可以提昇人的人格,改變人的氣質,使人變為誠實、溫和、謙沖。

有錯誤能夠承認,真誠懺悔,就相當於衣服髒了,用肥皂水洗了再穿,髒了再洗,那衣服還是保持乾淨。如果根本不洗,那衣服永遠是髒了,還以為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凡夫犯錯,是正常,自己認錯,是美德。人非聖賢,豈能無過,聞過則喜,知過即改,便是賢者,也是禪者的心行。

(四)無相禮拜。無相須從有相開始。觀身、受、心、法的四念住,觀四大、五蘊的和合身心,若能觀成不淨、苦、無常、無我,那就是實證無相。無相懺為什麼要從有相開始?因為凡夫的心,不可能一下子就變成無我、無相,一定要從有我慢慢體會到什麼是無我。

無相禮拜三層次

無相的禮拜,有三個階段:

(一) 知道自己在拜,而指揮自己禮拜。拜的時候,全身任何一個部分的動作和感覺,都清清楚楚。在這個情況下,你的心一定要很細,很有耐心。

(二) 知道自己在拜,感覺到自己在拜,但是不需要用心指揮。而你看得清楚你的身體在禮拜。這時候你不用想:「我在拜。」因為你已經不再指揮他了。你是個旁觀者,知道有人在拜就好。

(三) 你自己在拜,人家也看到你在拜,非常正確地在動作,可是你自己已經沒想到自己在拜,也沒有想到有一個人在禮拜。這時已進入到與無相相應的階段。但尚不是開悟,是你的心已經非常寧靜、穩定,不受內外境界所感染。

正在這時,如果機緣成熟,驚天動地的悟境,就可能突然在你的面前出現。(摘錄自《禪的體悟‧禪的開示》)
 
 

 

 

太極拳在臺灣

 
     
太極拳在臺灣    作者  郭應哲 副教授

摘錄自~~~東 海 大 學 政 治 系 副教授
臺灣武藝文化研究協會 秘書長 郭應哲
發表:大韓民國全州市2005年9月2日
演講:國立體院2005年10月21日

 
1949年(民國38年),蔣介石率領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隨之遷移至台的大陸各省人士達二百萬人,予臺灣當地各方面之影響極巨。 而太極拳,只不過是其中一個面向。流傳至台的太極拳至少有三個特色:
第一、具體而微。臺灣有太極拳之流傳也自1949年始,而來自大陸各省,流派甚多,其中亦不乏代表性傳承,可以說是太極拳一個摘要切面,具體而微。
第二、延續傳統。中華民國政府至台之後,處處標榜其系中國文化道統之所在,比如其國民教育系統中,往往聲稱蔣介石乃祖述所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以迄 國父孫中山先生」,此一說辭,當然是蔣介石為其威權政體尋找正當性的政治宣傳,但也正因為所謂「傳統中華文化」具政治正確性,臺灣的中國人很習慣以「保衛、復興中華文化」來看待中國老東西,太極拳的傳承在此風氣之下,標榜傳統師承,若欲探訪太極拳面貌,在臺灣,頗有「禮失求諸野」現象。
第三、融合創新。臺灣地小人稠,太極拳來自大陸各省,流派紛陳,習武者若難抑廣習博參之念,則轉益多師相當方便。故在各派家法之外,目前臺灣太極拳家,不乏兼長數家而獨樹一格者,在保守傳統流派之外,又能出入自得。
總的來說,臺灣雖是中國文化邊陲地帶,但因1949年局勢之大變局,兩百萬大陸各省軍民入台,帶入了多姿多采的各省人文景象,中國薈粹於臺灣,太極拳只不過其中之一。複以島國遺民,往往崇憬原鄉斯文,寶之護之,情切過於故國同胞,傳統文化中興於臺灣,太極拳居其一。而臺灣地小人稠,加以半世紀和平發展,對太極拳的創造發展也提供了良好條件。
以下謹根據本人的見聞,並參考相關資料,就臺灣流傳之太極拳現況,予以述評。
壹、陳氏太極拳
臺灣流傳的陳氏太極拳,雖然傳人不多,但陳太主要的流派,卻都俱全。曾在京隨陳發科練拳之潘泳周指出:陳氏的拳藝在台是很齊全的,包括陳氏頭套十三式大架、新架(按:指十四世陳有本所創)、小架(按:指十五世陳清萍于趙堡鎮所創)以及二套炮捶都有。現分說如下:
一、杜毓澤(光緒23年~民國79年,河南省博愛縣人)1:所富傳承為:跟十六世陳延熙習有老架,並一部份炮捶。又跟趙堡架系十七世陳名標習小架及炮捶。故其輩份可到十七世,乃在台最高者。杜氏所從藝者,皆陳氏名手,乃因杜氏尊翁杜嚴,兩榜出身,點過翰林,當過知府,望重一方。陳鑫《太極拳圖說》乙書之序文,即出杜嚴之手。故杜氏傳承特別。如依徐紀所論,杜氏之拳架,可有三項地位:
(一)保存陳延熙「老架」練法,與今日習見者不同,為比較研究重要資料
(二)保存陳名標的「忽雷架」,依徐紀所訪,今在陳家溝亦無練習者,可稱稀有。
(三)炮捶兼老架、小架二系,亦獨樹一格。
杜氏之拳架古樸、簡潔、嚴謹,穩重大方,與今日習見特別強調纏絲抖彈,並且形諸於外的練法,確有不同。

二、王鶴林(河南省博愛縣人)2:陳氏十七世陳發科宗師到京授藝,即王鶴林家所聘。蓋以王氏體弱多病,乃父伊文公在京,特經杜芾堂引介敦聘陳氏到京施教,時為民17年間。抵京後安置于「覃懷會館」。陳氏在王家院落單獨學了五年。之後,王氏於民28迄30年間在陝西省城固縣就讀西北大學,結識17世新架陳子明,又時加請益。王氏的拳架,舒坦大方,為其特色。而延師到府授藝,西席東少主之關係,自有不同。其在台傳人不少,早年門生如黃浩然、劉金科、林秋山、林石桂、陳慶發、王清璋、張大昕、陳南光等人,目前其妻舅賀紀林在台中頗有傳授。
三、潘泳周(江蘇省吳縣人)3:於民國20年就讀北平大學時,到「覃陽會館」與陳發科習藝,習得大架頭套十三式與二套炮捶。其拳架柔和內斂,剛烈不形於外。潘氏長於文采,著述甚豐,于太極拳理髮明甚多,著有《陳氏太極拳大全》二卷等。此外,潘氏宏揚陳太甚力,門下傳人目前有教拳者,如劉德長、洪塗生、洪允和、李心發、江弦蒼、馬延基、林純仙、蕭抒國、管仲福、張東海、徐東啟、林耀堂、余仲苗(以上在台);潘元德、周文沛(在美)等等。為數甚眾。在台影響力甚大。
四、王夢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鄰村招賢鎮人)4:為陳發科早年弟子,民15年與陳之外甥王司孔共同學陳氏老架于陳氏故居。王之拳架,據徐紀所見,與杜毓澤「幾乎全同」。
五、郭青山(河南省溫縣城北東梁所村人)5:習新架于陳省三。
六、王晉讓(民前6年~85年,河南省沁陽徐堡鎮人)6:是在台傳趙堡架的名師。其拳架習諸于18世陳應德。徐堡鎮離趙堡鎮只有二十來裏,王氏因曾遇盜賊幾遭不測,家中長輩遂聘陳應德每月來家中授課一周,連續三年。他自謙三年只學一套空架,後更因為見了楊太傳人厲毓海的太極拳文雅美觀,遂「藏拙」不傳。來台後於民53年間始開始教拳。王氏所習,大陸或稱「活步方圓架」,俗名「忽雷架」,臺灣則多稱「陳家小架」或「趙堡架」。其特點為架子小,拳打臥牛之地,王氏授拳之場所不過二坪大小。而演來松活抖彈,全身顫抖,全不用力,概走柔圓纏絲之勁,而勁發瞬間,觀之不甚美觀,不見驚人之舉,而卻能服人;推手之功力亦甚受推崇。因此臺灣習陳氏太極者,往往再問學于王。可見王氏之藝在精不在多,而外似無華,內實菁英。

貳、楊氏太極拳
在台楊氏太極拳名家甚多,不只系出嫡傳名門,而拳藝醇正老道,功夫高強者頗不乏人,故往往享有威名,而門下英才更是輩出。間有別辟蹊徑,而另享名號者,鄭子太極(鄭曼青系)、黃氏太極(黃性賢系)等等。可以說,楊氏太極在台之發展甚為蓬勃,且推向全球,享譽國際。其次,某些宗教修煉派別,或者更專精某派武術者,或另樹一格太極拳,每從楊氏拳架而衍生,此類別另立他節說明。
一、王延年(山西省太原市人)7:幼即好武,亦好丹道之術,民29年曾修道於金山派門下,道號上壽子。民21年,承形意拳老師穆修易介紹,拜山西省政府秘書王新午學習太極拳。民34年,又承丹道名師張茂林介紹,拜于楊澄甫之徒張欽霖門下。據載,張欽霖告之曰,所傳乃「楊家秘傳」。故王氏衍派謂「楊家秘傳太極拳」。來台後,不只勤於教學,且熱心太極拳之相關發展。從習者眾,不乏社會各界各流,並遍及世界。其發起或參與之太極拳相關組織,均具開創性及代表性,諸如民40年偕眾成立「臺灣省國術會」;民49年偕陳泮嶺等成立「中國太極拳俱樂部」,任總教練。民52年與韓振聲等成立「中美文化經濟協會太極拳學術研究委員會」。民55年與韓振聲等成立「中國太極拳學術研究會」,任教練、委員會主任委員。民64年與石覺將軍(曾任考試院銓敘部長)成立「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並繼石覺擔任第五屆理事長。該協會即今之「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要之,王氏乃在台推展太極拳,尤其組織發展上之主要代表性人物。其門徒甚多,較資深者如侯先助、侯海全、李進川、林景泰等等。

二、王子炬(子和)(民前1年生,山東省濟南人)8:其楊氏太極拳主要師承于呂殿臣,而呂乃楊澄甫幼徒,或與董英傑、李亞軒、崔一士等均為楊澄甫之得意門生。此外,王子和另有傳授,藝不只出於一家,主要有二:其一、李香遠(字寶玉)。李氏習藝于楊兆林(字振遠),兆林乃露禪長子鳳侯子,鳳侯早死,故兆林之拳藝出於班侯所授,乃楊家小架系統。此外,香遠亦曾受藝于郝為真,也有「武氏太極」之傳。其二、李壽籛。王子和來台後,曾又與壽籛苦練兩年,壽籛藝乃少侯及班侯之徒僧妙蓮所授,也是小架系統。董英傑於《太極拳釋義》中曾雲:「振遠先生之拳系緊湊之架子,打來不快不慢,澄甫先生系寬大柔綿而緩,少侯先生則緊湊而速」。故詳究之,王子和之太極拳兼楊武二家,武氏出於郝為真,就楊家而言,又兼班侯、少侯、澄甫三者。一般說來,王氏之拳架概以平跨走趟子,特重腰腿功夫之鍛煉,演來松柔而舒展,大開大展,招招之間,均出諸以精准之線條。中軸安穩,手足出以自然,狀似懸絲傀儡然。此外,又特重推手訓練,彼名之為「對待發勁的架子」,來自于楊家小架之緊湊快速手法,及剛猛之勁,在推手中練習。發人剛中帶脆,手法快速連綿,角度出之以巧,不見濁力。准此,體用兼備,次第儼然。尚值一提者,王氏有二徒,一為郭秉道,一為鄧時海,均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教授,故王氏傳衍,布於各級學校之中,使其推廣佔有一定之優勢。當然,其門徒遍于社會各界,不乏名流,自不待言。王氏授藝之處,名為「華步庭」,而其拳藝又名之為「楊氏武藝廣法系統」。現錄其譜系如下:
三、鄭岳(曼青、曼髯)(民前10年~64年,浙江省永嘉人)9:鄭曼青早於大陸即享威名,曾任職中央軍校及任湖南省國術館長,其拳藝依陳微明所敘,乃出於楊澄甫,陳氏雲:「楊師澄甫南來,(鄭氏)從學太極拳六年,師德配侯夫人抱疾垂危,得君援劑而起,師感之,悉以口訣相授,他人所未聞也」,此外,複有道家內功傳承,陳微明雲:「(鄭氏)至蜀,複遇奇士與究,道益晉」。而其門內則多傳承自張欽霖而來之左萊蓬,左氏內功。鄭氏於台公開授太極拳甚早,其門徒頗多以授拳為專業,門下菁英輩出,均卓然成家,個個能打,在台蔚為一派,故或稱為「鄭子太極拳」,乃楊氏在台傳承而別子為宗者。鄭子太極拳要求,全身要鬆淨,所站之樁是高架子,但跨腿足能接地之力,狀似柔軟無力,然觸之發勁十分剛猛渾厚,特徵十分獨特。其能蔚為一派,喊出名號,特徵明顯亦要因之一。鄭氏人稱「五絕」,蓋指其身兼拳、醫、詩、書、畫五藝,更善囑文,於拳理之闡揚,著作甚豐。其門下弟子較富聲名者,諸如陶炳祥、梁棟材、羅邦楨、陳志誠、黃性賢、劉振寰、干嘯洲、吳國忠、宋志堅、鞠鴻賓等等,再傳徒眾,不計其數。而諸子均望重一方於太極拳界。系出吳國忠之陳取寬氏於臺灣嘉義成立「如魚太極拳學院」,駸駸然有成家之象。
四、黃性賢(民前1年~81年,福州人)10:少時即學白鶴拳、羅漢拳,來台後又拜虎尾二高林國仲為義父,習百草傷科與縱鶴拳。又訪鄭曼青,入其門下。民44年曾參加臺灣省國術比賽,得太極拳組總冠軍。45年應新加坡福州十邑同鄉之請,赴新加坡授拳,此後即在星馬授藝。民69年後又逐漸返台活動傳藝,達數十次。尤其「鬆身五法」相當廣傳。晚年退居馬來西亞砂?越州首府古晉「靜居晚棲」,終返逝于福州,落葉歸根。黃氏太極拳藝出於鄭子之門,而其福州鶴拳功底乃究其武學不可忽?者,終能獨樹一格或得力於斯。其成名甚早,以故飄然南渡南洋,再返臺灣,頗能風靡一時,功夫高強甚有傳誦,故又名之為「黃氏太極拳」。其在台弟子以施錫欽、王明義較有名。
五、張敦熙(江西安義人)11:張敦熙先習「字門拳」,少時又兼習各家。民19年于天津拜通臂門張策二弟子周景海為師,而張策為「京東三張」之首。張策以通臂成名之後,又拜學太極拳于楊健侯,故張敦熙兼習有楊氏太極拳。據其門下弟子言,張氏之太極拳,手法快速,而擅長節拿抓閉,內勁甚深。其於學術研究投入頗多,作品具一定學術水準。張氏在文化大學國術組授課多年,弟子多該時之後出。
六、熊養和(江蘇阜甯人,曾任阜甯縣長)12:幼即廣泛接觸武術,所學太極拳出於楊家,來台後避居宜蘭,逐漸傳授其武藝,太極之外名之為少林。而太極相關有拳、刀、劍等,均有專著,為在台授太極拳較早並影響力較大之諸子之一。其拳架大開大合。入門所練,強調低襠,幾乎貼地而行,類陳家溝之「娃娃架」。早年之門生有俞賢詮、郭延獻、楊清玉、林祥華、簡天拱、林連富、陳皇、呂振忠、孟善夫等。幼徒黃清麟頗能保全其藝。其嫡孫熊乃祺能繼祖藝,現均居臺灣宜蘭。
參、其他流派
一、孫氏太極拳13:在台傳人有李燦(女士)、趙錫民、張英建、張世榮等人,均系鄭懷賢乙系,而習之于成都。且不專主太極,蓋形意、八卦均必兼學,其中李燦親近鄭懷賢多,能藝多。張英建曾獲台港澳國術總冠軍,張世榮授藝于台南。張世榮門下有張少泉教授,精于科學理論,結合科學,有《撒放論》等著作,允稱難得之作。另有居浩,曾著《孫氏太極拳》一書,當亦習此派。
二、武氏太極拳14:約有張峻峰氏有授。張氏乃山東省鄒平縣人,其八卦掌系出高義盛,形意拳系出李存義與張兆東,而太極拳則系出郝為真,故其太極拳明顯結合了形意、八卦,而張氏在台形意、八卦之聲名掩過太極,故此系傳之不廣。
三、吳氏太極拳15:早年在台有八步螳螂拳名師衛笑堂習此。自稱乃在上海向精武體育會的吳鑒泉所習。後民70年左右,有霍潔泉者來台定居,也有所推展,霍氏習於「香港鑒泉太極拳社」之吳公儀,為吳之入室弟子。自名其吳氏太極拳為「精武迷蹤太極拳」,為紀念吳鑒泉之友霍元甲。
四、吳峻山派太極拳16:為中央國術館吳峻山氏所傳,又稱八卦太極拳。吳氏太極拳實出自郝為真,八卦掌出自董老公。曾任中央國術館教務長,其弟子在台能傳其藝者有二,其一李元智,中央國術館第二期,畢業曾留校為教師。其二為傅淑雲(女士),乃參加第十一屆柏林奧運會表演隊員之一。來台以傅之傳人較多。
肆、兼長太極拳之名家
一、陳泮嶺(民前20年~民國56年,河南西平人)17:曾任河南省國術館長、中央國術館副館長、黃河、長江水利工程總局局長等要職。來台又曾籌設逢甲學院。由於陳氏歷任要職,武術兼習各家,率出名門,故乃臺灣早期最具影響力之武術界人士之一。陳氏幼從乃父習少林,民初,從李存義、劉彩臣習形意,從佟聯吉、程海亭習八卦,從吳鑒泉、楊少侯、紀子修、許禹生等習太極。民16、7年間又曾至陳家溝研究陳太。陳氏在綜合諸家之後,編有共九十九式之太極拳教材,自稱兼采陳、楊、吳各家之長,姿勢選擇其較優,運動求其量大,應用擇其較廣,複溶合其四十多年之經驗及體會,並於民52年將之出版。目前在台或稱「九十九式陳氏太極拳」,實則除融合陳、楊、吳三家外,頗參有形意、八卦之義,故該趟拳架,綜合多種多家,習之不甚容易,而架式舒坦大方,體用賅備,確系優秀之創作。溯其源流,陳氏實蘊有統一太極拳架式之念。蓋民30年間,國府教育部、軍訓部曾合辦國術教材編審委員會,陳氏主持會務,經三年,編成統一教材五十餘冊,掛圖四十餘幅,未曾付梓,而內戰失利來台,原稿盡失。陳氏掛念於心,故來台後乃以個人之力繼踵前事,首先即編創出此一「九十九式太極拳」,故其書名之為「中華國術太極拳教材」而不稱他名。陳氏常年在台中農場授藝,其譜系目前以黃裕盛氏推廣最力。
二、張祥三、常東升、高芳先等氏18:其中張祥三系山東黃縣六合螳螂拳名家丁子成之徒,于民15年之「黃縣國術研究會」習得太極拳。常東升乃保定快跤名家,名聞中外。高芳先系青島國術館系統,亦以摔跤為拿手。故諸子之太極拳架子,均以楊家大架為底,卻不標榜嫡傳師承,而各擅專場。故張祥三多以六合手法,常、高二氏則多以摔跤詮釋拳架用法,亦能備一格。蓋此類拳家所在多有,今徒舉三氏為例。
伍、佛道門內的太極拳
一、南懷謹19:約民66年左右,南氏一時心血來潮,就傳了一套太極拳給學生,當時臺灣黨政高官如王升、蕭政之等人均同學,助教為李蔚亮,故而李學得較全。後中央大學余傳韜校長請南氏去傳授,也是李氏前往,教了三年。南氏只是休閒性質,未言師承何人,但系楊家套路,有些變化,架子低,弓馬要求多,以腰為主,旋轉往往達一百八十度。臺灣商界名人尹衍梁及政大企研所一些教授也學過。目前李氏在政大實小也教了十多年了。南氏並不刻意要發揚,曾有錄影帶傳世。
二、劉培中20:劉氏為臺灣昆侖仙宗的創派師父,也傳有太極拳,稱「道功拳」。劉氏曾參與臺灣太極拳界活動,並著有《道功拳劍秘錄》。據雲先由大內甯壽宮梁姓老先生所授,複由道祖(太上老君)再授。拳架類楊家老架而有異,第一、招式名稱有不同,第二、練法有不同,系深深結合該派修煉內丹術之法。該宗派甚為重視此一趟「道功拳」,其門下馬廷基言:「蓋言道者, 非自修身無由得成,然修身之法,不外學道與學道功太極拳兩事,因道之靜坐與道功拳,都是以修練本身關竅為主,同時因其理相同,其目的均在求長生不老,進而修煉成金仙不壞之體」。目前此派以張肇平、馬延基、林宜正、安守剛推廣較力,其中張肇平曾任太極拳總會理事長兩屆,馬廷基兼習多家太極拳,林宜正專注推廣道功拳,安守剛同時也大力在推動陳小旺系之陳太,故此派道功太極拳與太極拳密切相關而活力充沛。實則許多臺灣太極拳家都同時也是昆侖仙宗門人,接觸道功拳應不意外,比如李成枝、黃裕盛等人。
結論:
臺灣的太極拳來自中國大陸,然兩岸分隔越半世紀,其間固然不乏交流,時空畢竟有異,因此,臺灣的太極拳有了自己的傳衍發展。如果站在宏觀的角度,臺灣的太極拳是研究中國武術獨特而有趣的對照組,是中國武術演進史上,珍貴的資料。
臺灣人相當熱愛太極拳,在各社區,均有人推廣。這半世紀以來,雖然也遭受許多新興的,類似的運動專案的挑戰─其中最具挑戰性的為「外丹功」及「元極舞」─,但是太極拳卻屹立不搖,時間證明了太極拳的優越,以及臺灣人對太極拳的喜愛。





 

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漫談五禽戲之熊經


漫談五禽戲之熊經    鄭曼髯

     東漢華陀,字元化,人稱為神醫。創五禽戲,為祛病強身法,乃良醫醫未病者之妙用也。初見於莊子刻意篇,引上古之尚氣者,曰熊經鳥申。釋者謂熊能上樹,曰經:錯矣。經則常也,以熊終日搖擺腰膂,是為熊經。又釋鳥申為呻,亦錯矣。申即屈申也,以鳥之伸其翅與足也。旋又見謂熊經鴟顧,此有進乎熊經之說,行熊經時,乃垂頭擺腰。加以鴟顧者,乃平視也。華元化,蓋善於養形,而能祛病,惜乎年將百齡,而為曹操所殺。創五禽戲,即本熊經之意。曰熊、曰虎、曰鹿、曰猿、曰鳥。古即以⋯⋯
一禽字,包舉為禽獸也。其運動之主旨,其得最警策者,六字,曰:能使穀氣得消。吾國五千年來,乃尚穀氣養人,豈淺陋者所能知也。視今之所謂營養者,正相反,不知何臟何腑,需要營養,多致大病殺人,飛蛾撲火,亦自取之,不忍言也。然五禽戲之妙法,失傳已久。惟其所謂致汗出二字,夏日炎熱,微汗則可。秋收冬藏,運動至背與額,覺微有芒刺象,便止,不使汗出也。五禽戲,余補作之何難。不過自張三丰,倡太極拳後之今日,其理論至為精密,意義亦甚深奧,決非其他運動可及。五禽戲之不逮,亦已遠矣。惟太極拳,確能行運而後動之妙趣,尚氣導引之上乘也。非張真人造詣功深,安能及此。余今欲與老病及羸弱者,傳一熊經之戲,至簡至易之上古妙法,豈止祛病延年,反弱為強而已,進而求自衛,與臻上壽之方,垂手可得。茲略繫以簡介數言,倘能持之以恆,得能以運氣百日,自見其病體與羸軀,必有顯著之進境,一切疑難之症,無足慮也。此真強身之寶筏,非瓦釜之作雷鳴可比,且行熊經一戲,可兼得鴟顧,及五禽之戲,與太極運動之妙用。萬金易得,一法難求。勿自交臂失之,致使數十寒暑,匆匆付與東流也。
附述熊經必須注意者,三點如下:
一、熊經乃熊之經常動作,向左右捩轉腰膂不息,人須早晚飯後半小時行之,體弱者,可自二百動開始行之,或三百動;每隔五日、或七日,遞加五動、或十動。只許加,而不許減。故宜緩進,不宜欲速,加至十分鐘,或最高至十五分鐘,不加矣,必須求適意,以輕鬆愉快為得也。
二、行熊經時,不可如熊之垂頭,乃兼有鴟顧,求平視,頭不許動;隨身與腰轉捩。即太極拳所謂,虛靈頂勁,尾閭中正神貫頂。
三、熊經須如太極拳,要虛實分清,重如山岳,輕似鴻毛。譬如腰左轉,重心全在左腿,重如山岳。右腿,則輕似鴻毛矣。右轉亦如之,如此而已。
苟能得如上述三點要訣,則金雞獨立穩矣。倒攆猴,不讓靈猿之進退矣。抱虎歸山,便如虎虎之有聲矣。左右顧盼,斜飛勢,必捷於鹿矣。惟行之者,務須注意,以心與氣相守丹田,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猶須足心蹋地耳。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