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太極拳師資簡介 - 方祖豪

太極拳師資簡介 :
方祖豪
法名:果佑  道號:玉捨
楊式太極拳第六代入門弟子
太極拳國家級及國際級教練
太極拳國家級及國際級裁判
玉捨齋太極禪道場總教練
大湖武聚發起人

經歷 
台北市內湖社區大學太極拳講師
慈濟內湖園區太極拳班指導老師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榮星分會副總教練、河北省傳統太極研究院教練、桃園市養靜太極拳協會教練、台北市華佗五禽之戲太極拳協會理事。

研習領域 -
楊式鄭子太極37式、楊式太極基礎38式、楊式太極傳統老架85式、楊式太極長拳、楊式太極散手對練、陳氏太極基礎24式、陳氏太極競賽套路48式、陳氏太極老架一路、陳氏太極老架二路(砲捶)、陳氏太極小架;鄭子太極劍、楊式傳統太極劍、武當三才對劍、楊式傳統太極刀、楊式32式太極刀、雙手刀、四路苗刀、太極大杆、太極槍
、太極春秋大刀、太極棒、太極功夫扇;太極推手、太極散手;養生氣功八段錦、楊式太極八段錦、鬆身五法、六字訣氣功、華佗五禽之戲、達摩易筋經

競賽記錄 
2014
年第五屆世界盃太極拳錦標賽楊式太極劍第三名;2015第二屆全國樂活盃太極錦標賽鄭子太極拳壯男組第二名;2016年第三屆全國樂活盃太極錦標賽陳氏太極拳壯男組第一名、楊式太極劍壯男組第一名;2016世盟世界盃太極拳錦標賽楊式太極刀 M組第一名、鄭子太極拳37 M組第一名;2016第六屆世界盃太極拳錦標賽楊式太極劍第二名;2016易簡志堅盃全國太極推手錦標賽長青組第一量級第一名;2017台灣國際盃武術錦標賽太極定步推手第三量級第一名、太極活步推手第三量級第一名;2017總統盃全國太極拳錦標賽推手松年組第12量級併級第二名

通訊資料–
方祖豪(果佑) / Andrew Fang
M: +886-910-139-615
LINE ID : af585888
e-mail 1 : azooandrew@gmail.com
e-mail 2 : azooandrew@qq.com
玉捨齋 Blog  http://www.azooandrew.blogspot.tw
玉捨齋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user/azooandrew
參悟太極 - 方祖豪太極導引 拳 刀 劍 杆 推手 散手精選合輯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109uODPHRvsV2-z_i8oeRob18FuOxHop



歡迎機關學校、社會團體、企業包班或個別課程,可配合到府教學。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陽明心學


王陽明心學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 世紀是曾王陽明的世紀。

陽明先生《傳習錄》摘錄
欲修身,先養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把世間當修行的道場 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求道須深下去 此道本無窮盡,問難愈多,則精微愈顯。
心是快樂的根 常快活便是功夫。
要活得輕快灑脫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複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慎思之,篤行之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不做就是不知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耐住寂寞,久久為功 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只是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
自省才能自明 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嘴巴閉關,身體力行 以言語謗人,其謗淺。若自己不能身體實踐,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世間磨難,皆是砥礪 凡今天下之論議我者,苟能取以為善,皆是砥礪切磋我也,則在我無非警惕修省進德之地矣。
格物致知,滅除輕傲 知輕傲處,便是良知;除卻輕傲,便是格物。 知道輕浮傲慢處,便是良知。
不動心,不煩惱 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複其心之本體。
按心兵不動,如止水從容 我不看花時,花與我心同寂。我看花時,花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參破生死,盡性知命 人於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