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

佳文轉載
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      孫祿堂

今之談拳術者,每每有內家外家之分,或稱少林為外家,武當為內家;或以在釋為外家,在道為內家。其實皆皮相之見也。名則有少林武當之分,實則無內家外家之別。少林,寺也;武當,山也。拳以地名,並元軒輊。至競言少林而不言武當者亦自有故。按少林派之拳,門類甚多,名目亦廣,輾轉相傳,耳熟能詳。武當派則不然,練者既少,社會上且有不知武當屬於何省者,此非予之過言也。
浙之張松溪,非武當派之嫡傳乎?迄今浙人士承張之緒者,何以未之前聞也?!近十年來,人始稍稍知武當之可貴矣。少林武當之一隱一現者其故在此,安得遽分內外耶?或謂拳術既無內外之分,何以形勢有剛之判?不知一則自柔練而致剛,一則自剛練而致柔,剛柔雖分,成功則一。夫武術以和為用,和之中智勇備焉。
予練拳術亦數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見,每日積氣於丹田,小腹堅硬如石,鼓動腹內之氣,能仆人於尋丈外,行止坐臥,無時不然。自謂積氣下沉,庶幾得拳中之內勁矣。彼不能沉氣於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
一日,山西宋世榮輩,以函來約,余因袱被往晉。寒暄之後,因問內外之判,宋先生曰:「呼吸有內外之分,拳術無內外之別,善養氣者即內家,不善養氣者即外家。故善養浩然之氣一語,實道破內家之奧義。拳術之功用,以動而求靜;坐功之作用,由靜而求動。其動中靜、靜中動,本系一體,不可歧而二之。由是言之,所謂靜極而動,動極而靜。動靜既系相生,若以為有內外之分,豈不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我所云呼吸有內外者,先求其通而已。通與不通,於何分之?彼未知練拳與初練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行返回,氣浮於上,是謂之呼吸不通。極其弊則血氣用事,好勇鬥狠,實火氣太剛過燥之故也。若呼吸練至下行,直達丹田,久而久之,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火氣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如此方謂之內外相通,上下相通,氣自和順,故呼吸能達下部。氣本一也,誤以為兩個,其弊亦與不通等。子輿氏曰: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後道心生,亦即道家收視返聽之理。」
余曰:「然則鄙人可謂得拳術中之內勁乎?蓋氣已下沉,小腹亦堅硬如石矣。」
宋先生曰:「否!否!汝雖氣通小腹,若不化堅,終必為累,非上乘也。」
余又問何以化之?
先生曰:「有若無,實若虛,腹之堅,非真道也。孟子言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中庸》極論『中和』之功用。須知古人所言皆有體用。拳術中亦重中和,亦重仁義。若不明此理,即練至捷如飛鳥,力舉千均,不過匹夫之勇,總不離乎外家。若練至中和,善講仁義,動作以禮,見義必為,其人雖無百斤之力,即可謂之內家。迨養氣功深,貫內外,評有無,至大至剛,直養無害,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卷之放之,用廣體微,昔人云:『物物一太極,物物一陰陽』。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氣,非一太極?《易經》云: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心在內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於心,內外一理而已矣。」
余敬聆之下,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又知拳之形勢名稱雖異,而理則一。向之以為有內外之分者,實所見之不透,認理之未明也。由是推之,言語要和平,動作要自然。吾人立身涉世,處處皆是誠中形外,拳術何獨不然。試觀古來名將如關壯繆、岳忠武等,皆以識春秋大義,說禮樂而敦詩書,故千秋後使人生敬揚崇拜之心。若田開疆、古冶子輩,不過得勇士之名而已。蓋一則內外一致,表裏精粗無不到,一則客氣乘之,自喪其所守,良可慨也。
宋先生又云:「拳術可以變化人之氣質。」余自審尚未能見身體力行,有負前輩之教訓。今值江蘇省國術館有十八年度年刊之發行,余服務館中,亦即兩載,才識淺陋,尸位貽譏,故以聞之前人者略一言之,以志吾愧。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拳訓 - 孫祿堂


佳文轉載

拳訓 -  孫祿堂

內家拳本意

內家拳之為者。本以柔勝剛之謂也。則雖赤手空拳。而無剛不摧。敵雖有大力。無不披靡。

精研斯術。不僅為備非常。應急變。更以強健身心。益壽延年。為人生切身學問。日久神而明之。則存乎其人也。

勝強敵之道

遇任何強悍狂妄之人。勿生怖心。心神沉著不亂。乃能舉動得當。氣定神全。於此既先勝一著。

于平時。便需時時靜觀默察。以參證原則。若能融匯要訣。通解其義。則寡可勝眾。弱能勝強。比如泛舟於海。乘者雖多。唯司舵駕船者一人。以足可定全船之方向。

吾之精詳技藝。猶司舵操縱船隻。成竹在胸。此豈多寡數量上之比較。單寡勝眾。以弱制強。乃存乎此。

藝無止境

我技雖佳。然必有勝我之人。高於我者。當以師禮事之。取其所長。補吾所短。於是我技益進。豈足為貶。傳之後進。吾道益宏。既或造詣獨精。高出流俗。亦不能自滿。藝無止境。學問無涯。豈可自堵前程。

柔靜為先

習藝之時。必宜潛心體會。若行蠻力。絕不得竅訣。而須心如垂柳。意隨流水。四肢輕靈。中節作主。若能如此。則能捕捉好機。刹那發勁。捷如閃電。雖四兩之力。亦可撥倒千斤。

神氣佈滿

人之能者。諺稱三頭六臂。然必須一心作主。若心有所偏。則此手動而餘手皆弛。手多亦或無用。我如神氣佈滿身。全身靈勁。毫無間隙。人發而不能制我。我發而既能制人。皆賴神氣佈滿之功。

流行勿斷

氣與體中有陰陽。其動曰陽,其靜曰陰。內家拳雖專重氣之使用。然為無形物。無跡象可尋。實則存我體中。氣之既分陰陽。若養之不當。便生弛撓之憾。平常安坐時之心氣。漫漫然為鎮定無事之態。動時若神志升奪。損其平常鎮靜安養之氣。此未得藝也。

昔日先輩教人。務先使養自己方寸之氣。使升物不能動其心。有此不拔之根基。則任何活動元氣充足。無缺損之處。起居動靜。真氣沛然。至此方是真傳。

身神統一

設眼前有某物。欲取之主意一起。手乃前出。是既意通於氣。故欲使用此物。又須力焉。力之所出。乃氣之所集。氣之所通。亦力之所集。氣力非二物也。由意集氣使力者。方得順遂稱心。若力先出。便是顛倒主奴。為害甚多。故吾平日。務當捨棄其力,而練其氣。只求氣之使用順遂得體。則任何人固有之力。得應其事而隨其量出焉。

無我之心

敵欲攻我。任其用何種進攻之勢與恐嚇。我心仍木然無所動。一若無與人爭勝者。其心既正大光明。其氣亦整暇不迫。從容得體。故恒占勝。

不動心

所謂不動心者。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右而目不瞬之謂也。心有所而不移。則真氣充塞全身。視白刃而不見。聞槍炮而不撼。外物勿擾。獨立不懼。以如斯之心膽。運用所學。若行所無事。大敵當前。亦不見怯返顧。斯真能不動心者也。

平日多近白刃。使之熟稔無畏。並臥於中野。宿于深山。熱跡罕至之地。潛居修煉。其所成就。必能宏遠博大。豈流俗可比。

近世之治術者,多以手足為藝。徒取眩目。無複精蘊。我齊當矯其弊。必求入於不動心之境。勿徒尚空義。方謂得術之奧藝。

有膽始有力

凡武術以膽為第一。無膽力既無克敵致勝之心。恐怖既充於中。肢體便滯於外。為敵製造優勢焉。故膽力強者。恒操勝算。自來成例較多。當宜練膽。

沉著虛靜

武術一道。心急者敗。誠能不動心。則敵之進攻。我靜以待之。若心急氣浮。則不但難以破敵。且反足致敗。身以機敏為第一。心以沉著為主。持此自修。雖不籍器械。而敵以武器攻擊。我亦心守沉靜而巧勝敵械。是皆沉著虛靜之效也。

養我靈覺

凡眼耳之活動。根於心之發動。故觀物應聽而心動。此人之常也。吾人之遭遇危險。不能預知。故平時步行時。當注意前後左右。不可疏忽。蓋不幸受人阻擊。不特受害負傷。而多年之練習。悉付諸逝水也。

且應敵之時。因眼之活動。而神勇自滿。動作亦速。敵人圖我之意時。先已了然於胸。察敵眼光之所注。與吾身相觸之靈覺。敵方意向。我無不知。我得而從之制也。

威嚇應用

發聲則氣能專一。力自舒遠。而聲必起自丹田。動作得勢。是因氣之相應。勇氣自增。而敵氣敗餒矣。

然發聲若不得體。任意喧嘩。既損禮體。並傷我威。反招善叫貓兒不善捕鼠之譏。不如保持寧靜心氣。

殘敵之心

若無殘敵之心。一不能敵眾。二不能了事。諺謂交手不留情留情便失手。殘敵心者。敵敗後。切莫不可以假之以還手之機。著須一心注釋敵人。不令其有任何再生動作。如若有我為敵所敗。際此瞬間。既須振作監視故心中另一意念。俾揉應敵之道。皆間不容髮。防護周全。

多求練曆

修習武技。當求練曆

故對練之事為習武要事。切勿自以為技術未精而氣餒。務於對練中鍛煉技巧。嫺熟技巧。領會要訣。與固定養氣定心各要則。如此身體力行。學會破敵功夫。而後百戰不殆。

對練時。若心存畏懼。便已輸了七分。往往見技術過人者。竟意外大負。是必心中懷懼故也。過後方悔敵技平常。已無及矣。故對練時。不宜輕敵。但亦不妨放膽引敵。一著未善。既當變化。力求得勢。自信力自然而生。恐懼便消。籍此努力修煉。不厭不倦。練習既多。境界自高。

練武者之惡德

夫治學者。專心治學。神不外鶩。唯教誨之是尊。造詣必可致遠。武藝亦學問一端。若自恃身體之強壯。膂力之方剛。或恃藝之初成。而夷視一切者,真術偶之猙獰。無複竿頭之日進。蓋武技要求。不再有一欣昂之軀。血氣之勇。此皆未經琢磨之粗坯下料。無足敖視。乃淺器易盈爾。

注重對練

當求與多數人對練。廣得經驗。若拒與新人對練。最阻進步。勿挑選對手。好挑選者。必自是而輕人。若遇是輩。先觀其破綻而敗之。彼屢次敗破。最後必示好意相與。可成拳友矣。對於較弱於己者。勿視為無益於己。而敷衍從事。此種根性至劣。故對後進。必當親切叮嚀。教導不倦。是亦樂事也。遇他人練。宜靜觀其得失。取其所長。矯其所短。善弈者不必自弈。閱其勝者敗者機微。得矣。自與人教試。宜以禮待之。勿舉動輕慢。若為人所負。切不可存報復之心。蓋勝敗常也。唯致力於學。乃可收之于桑隅。

料敵之法

夫敵有陰敵陽敵二種。其形狀不易判別。升觀以弱。或為勁敵。外觀極盛而或為易與。內家拳法。常使一身鎮靜而變化無方。存心料敵。雖不能燭照計數。亦可臨時察言辨色得之。敵顏色赤。則性氣向上。性氣外發。心必急。已失勝利之機。敵顏色青白者。心必怯。怯則身體枕顫。方法不能活用。故吾人較勝。宜不怯不急。

心壯魄強

心魄既吾人精神力之謂也。為人心之基。有強有弱。有精力者有氣有勢。見敵而起制勝之心。則勢滿也。此為心魄之作用。由心生膽。由膽生力。力以身體為基礎。身體虛弱。雖有此心。亦屬白運心魄。無效也。身體強壯。方能不為物動。基礎方立。故練身亦是要事。有心。有體。既當習氣。呼吸皆自心中所起。切勿使氣息閉止。便不持久。故求運氣調息。而後心自靜。魄自堅。強壯毅。

機智勝膂力

力有時而窮。巧有時不濟。一智可勝千軍。

以智就事。安渡窘境。豈獨賴拳勇技擊乎。

破勢收勢

內家決無先動手打人之理。如對方一出手。既是破勢。我得有隙可乘。是所謂隙開進莫遲也。但須明虛實。不貪不求。方是高手。如敵不破勢。可以用引。用引之要。在引出敵隙。非露己隙與人也。且當引誘。皆不可不知。收勢須能一發既有一收。方能力之可生生不竭也。不可舊力已失。新力未生。既強作妄焉。雖銳無用。我能蓄勢常新。新力不斷。此須于平日練拳時成。

取敵要妙

取敵之道。在乎敵身。不在乎我。敵弱於我。拿而制之。敵強於我。徑取其穴。敵合於我勁。提而放之。敵力道多變。我當制機之宜。大凡高來低取。尚嫌太疏。隨來隨往。因敵施為。方是識症設治之良醫。法尚乾淨俐落。道道地地。純在人身上做功夫。我身上不可有絲毫之擺設。否則技藝總不高。

練氣歸根

技擊之道。有形態之強非真強。此蓋氣散於外。未能歸藏也。無形態上之強而堪以為強者。乃是真強。蓋已練氣歸根者。不見形態之壯。不見顏色之威。氣不驚。心不驚。但見柔弱。

此得內家之正。斷人功夫高下。可以望而知之。蓋不在其形。而在其氣。此亦在己學之精深也。俗人求於皮相。俗人無學而淺學也。古來精於此道者。以練氣為根本。此內家真傳正學也。

本文轉載自武缘人生

武林各門派互相尊敬,神州大地人人聞雞起舞!



 

 

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體育在線


體驗真功夫  -  楊式府內太極拳


體驗真功夫   - 孫氏太極拳


 
體驗真功夫  - 陳氏太極拳

 
 


和能合眾 柔能克剛


安人者必然是和眾者,服人者必然是柔忍者,
因為和能合眾,柔能克剛  -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

If you want to bring peace to others, be in harmony with them. If you wish to sway others, be accommodating. To establish harmony is to unite people, as the soft can conquer the hard.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豐子愷經典語錄


豐子愷經典語錄,句句金玉言!

走正確的路,放無心的手,結有道之朋,斷無義之友,飲清淨之茶,戒色花之酒,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
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艱辛曲折必然;歷盡滄桑悟然。
人生一方面求壽命之長,一方面又求生活過去之快,兩者看似矛盾,而其實無妨。因為這是在實際上求壽命之長,而在感覺上求生活過去之快,人工的時間劃分,便是在感覺上求生活過去之快的一法。
正當的遊玩,是辛苦的安慰,是工作的預備。
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是物質生活,第二層是精神生活,第三層是靈魂生活。
成人的世界,因為受實際的生活和世間的習慣的限制,所以非常狹小苦悶。孩子們的世界不受這種限制,因此非常廣大自由。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有人幫你,是你的幸運;無人幫你,是公正的命運。沒有人該為你做什麼,因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為自己負責。
世間的大人都為生活的瑣屑事件所迷著,都忘記人生的根本。
由預想進行於實行,由希望變為成功,原是人生事業展進的正道。
青春是多麼可愛的一個名詞!自古以來的人都讚美它,希望它長在人間。
兒童天真爛漫,人格完整,這才是真正的
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我比起他們來,真的心眼已經被世智塵勞所蒙蔽,所斫喪,是一個可憐的殘廢者了。
全為實利打算,換言之,就是只要全家。充其極端,做人全無感情,全無義氣,全無趣味,而人就變成枯燥、死板、冷酷、無情的一種動物。這就不是生活,而僅是一種生存了。
時間劃分愈細,感覺上過去愈快,生活上興味愈多。故就是,快樂稱為快活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愛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養;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敗,看堅持。
虛心的人用文憑來鞭策自己,心虛的人用文憑來炫耀自己。
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