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齋明寺禪修 –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百年的齋明寺 源於南海觀音
桃園,大漢溪畔,由古意盎然的大溪老街,直趨花木扶疏的山徑,盡頭,百年古剎齋明寺內安奉的觀世音菩薩,正諦視著溪水晝夜不捨地奔流。水的遷流,宣說著世事無常的教法;然而溪水終向大海,一如齋明寺的百年流轉,從佛教至齋教,隨著時代遷變,終究,歸向了佛的本懷。
一百六十年前,清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桃園,大嵙崁,農民李阿甲皈依三寶後,渡海赴大陸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法號性悅。爾後,性悅法師帶著自南海請回的觀世音菩薩返回故鄉,於當地結蘆清修。這是「齋明寺」與正信佛教在大嵙崁一帶扎根的初始。
法鼓山接法務 回歸佛陀本懷
百年前的臺灣,齋教信仰顯盛,時勢所趨,佛教道場逐漸為齋教信眾所護持,以致齋明寺除了首任住持性悅法師之外,其後的五任住持,皆為齋教居士。齋明寺創建之初,原名「福份宮」, 1873年(清同治12年),第二任住黃普瑟居士改建瓦葺堂宇,更名「齋明堂」,法脈轉承齋教龍華法脈;1911年,第三任住持胡普惠居士擴大改建殿宇及東西二廂;1926年,第四任住持江普梅居士禮福州的鼓山湧泉寺聖恩和尚為師,傳承鼓山曹洞宗的禪學法脈;第五任住持江普乾居士因應日治政府之時勢,申請加入日本曹洞宗聯絡寺廟,並易名為「齋明寺」。1998年,第六任住持江會觀居士期使齋明寺能革新再造、永續發展,毅然力邀法鼓山承接齋明寺的法務工作,並於1999年9月11日舉行晉山典禮,由聖嚴法師接任第七任住持,齋明寺終回到性悅法師開山的本懷,回歸佛教正統。
法鼓山倡導的「人間淨土」理念,於齋明寺,處處可見其優雅的化現。以三合院式閩南傳統建築為特色的寺院主殿與兩側護龍,謙遜地佇立在四面環繞的自然美景之中,如含苞的蓮華,以古樸典雅的氣質,呼應著觀音慈顏,溫婉地照拂來此的遊客與信眾。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共生,融合成一幅人間淨土的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