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 世紀是曾王陽明的世紀。
陽明先生《傳習錄》摘錄
欲修身,先養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把世間當修行的道場 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求道須深下去 此道本無窮盡,問難愈多,則精微愈顯。
心是快樂的根 常快活便是功夫。
要活得輕快灑脫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複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慎思之,篤行之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不做就是不知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耐住寂寞,久久為功 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只是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
自省才能自明 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嘴巴閉關,身體力行 以言語謗人,其謗淺。若自己不能身體實踐,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世間磨難,皆是砥礪 凡今天下之論議我者,苟能取以為善,皆是砥礪切磋我也,則在我無非警惕修省進德之地矣。
格物致知,滅除輕傲 知輕傲處,便是良知;除卻輕傲,便是格物。
知道輕浮傲慢處,便是良知。
不動心,不煩惱 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複其心之本體。
按心兵不動,如止水從容 我不看花時,花與我心同寂。我看花時,花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參破生死,盡性知命 人於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