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楊澄甫宗師傳


楊澄甫宗師傳
 

楊澄甫。名兆清,鏡湖健侯之次子。河北永年人。

生於清光緒德宗九年癸未歲即公一八八三年,秉乃祖、乃父之遺風,兢兢業業、溫和篤實,邊學邊教,不斷創新,形成太極拳主要流派。

早年授拳於北京體育研究社,一九二八年偕門人武匯川、董雲培南下,於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漢口等地巡迴教拳。

曾任上海市第二次國術考試評判員,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門長,浙江省國術館教務長、廣州第一集國總司令部、廣西第四集團軍及公安局聘至粵、桂教授太極拳。

著有「太極拳體用全書」等。學生甚多,著名者有:崔毅士、李雅軒、武匯川、傅鐘文、董英杰、楊振銘、楊振鋒、陳微明、固兆麟、牛鏡軒、田作林、李春年、閻仲魁、張欽霖、褚桂亭、楊鳳歧、郭蔭棠、鄭曼青等。

其口述「太極拳十要」,世人奉為圭臬。

其直著「太極拳圖解」,係集楊家三代之經驗,定型楊式之大架子,為今日流傳最廣之楊式太極拳。

習拳箴言


習拳箴言     董英傑大師
 
依規矩。熟規矩。化規矩。神規矩。不離規矩。初習要慢。逐漸要勻。極熟後。從心所欲。動靜虛實。陰陽開合。各種神氣姿態要表現出。圓中有方。方中求圓。動若斷而意實未斷也。靈動神妙。造極登峰。習拳至此。不可思議矣。

供養偈

供養偈

供養佛
供養法
供養僧
供養一切眾生
施者
受者
具獲五常
色利命安
獲無礙辯
阿彌陀佛

楊露禪宗師傳



楊露禪宗師傳

楊露禪。又名祿禪,字福魁,別號祿纏,河北省永年縣年,生於清嘉慶仁宗四年己未歲即公元一七九九年。

自幼好武,得知陳家溝陳長興拳藝甚高,往學之。先後十餘年三次前往陳家溝,陳長興感其誠,盡授之。

露禪殷勤敏慧,盡得其傳,以能避而制強硬之力見長,「柔中寓剛,綿裡藏針」,時人稱為「沾綿拳」、「軟拳」、「化拳」。

道光三十年回永年,永年人說:「老祿困真辦得好貨回來」。就在永年傳授拳。

永年望族武澄清、漢(即禹襄)、汝清三兄弟亦籨露禪學,其後升為旗營武師,北京武人其多,對楊露禪之北京傳藝,其不以為,然屢欲比劃,且有強為比武者,禪均能勝之而不傷人,名聲遂大噪,並贏得「楊無敵」之稱譽。

露禪為適應王公大臣保健需要,遂將陳架拳套略予修改,即將原有之發勁、縱躍、震足和高難度之動作修改,次子班侯、三子健侯先後亦來京授拳,形成一大門派,祿禪遂為楊太極拳一代掌門人。

其傳拳有「凌得其筋,萬得其骨,全得其皮」卒於同治穆宗十一年壬寅歲即公元一八七二年,享壽七十三歲。

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禁 訓



                  
董英傑大師 (太極拳釋義)

此書十不傳
不傳外教 
不傳不知師弟之道者
不傳無德 
不傳守不住的 
不傳半途而廢的
不傳得寶忘師的  
不傳無納履之心者 
不傳好怒好慍者 
不傳外欲太多者   
不傳匪多事端者

此書有四忌
忌飲過量之酒  忌好不正之色  忌取無義之財  忌動不合之氣

行功三忌
忌食多    忌飲水多    忌睡多

 

2013年2月9日 星期六

十三勢行功心解


十三勢行功心解

以心行氣,務令沈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須沉著鬆淨,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運勁如百鍊鋼,無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連而不斷。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淨,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

十三勢行功歌訣


十三勢行功歌訣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是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
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鬆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若語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遺歎息。

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太極拳論


太極拳論  王宗岳宗師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沈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隔,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枰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既是走,走既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