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太極拳之『運而後動』


太極拳之『運而後動』

作者:傅崑鶴老師

(原文載於中華太極拳總會第18週年慶會刊)

 

 早昔太極拳先賢們稱現今之﹝套路﹞為﹝功架﹞、﹝盤架子﹞、﹝搬架子﹞、﹝行功走架﹞或拳架。

 ﹝套路﹞一詞是在北京亞運會後才正式廣為人知,是武術項目內名詞的稱呼,屬於競賽範圍,已正式列入亞運及全運會,與傳統的功架練習是有所不同的,因競賽套路編創時為了考量其力與美而又不失太極拳本味之下,加入了難度較高似體操及舞蹈的動作,這些難度要求高的動作是年長者不易練成的,勉強為之則易造成運動傷害,而且有些不合太極拳功夫要求的部份在應用上會出現缺陷,但是它卻適合年少者練習,因年輕柔軟度好活動量大,待年長後自然會回到傳統功架中,兩者因專精不同並不適合并練,但如不是為了競賽也不是為了練功夫那就無所謂了,二者均可選擇。現要談的『運而後動』是屬傳統太極拳練法,茲將﹝架子﹞之涵意、何謂『運而後動』、『運而後動』如何練習,分成三部份說明供太極拳同道參考及教正。

 一、﹝架子﹞之涵意:

 ﹝架子﹞顧名思義即架構之意,如何將自身軀幹、結構、肩架框正不至於歪斜,方為練拳首務,就像寫〝書法〞初習時先由楷書入手,力求心正、身正、筆正、將字的線條、結構、佈局、均勻擺正後,字的章法、厚重平穩的感覺漸漸顯現,由著熟漸至流暢,行雲流水般之行書、草書才能應運而生,太極拳及書法同屬中華固有文化,同樣由象形演進而成,其理路是可互通的,﹝架子﹞平正才能支撐八面,猶如大樓鋼構般可承載萬鈞巨力而不傾,平正則可處身於險絕之境而不倒,能如此〝勁〞方可蓄至〝湧泉〞接地之力發出。 鄭曼青宗師在其座右銘中即寫道〝要撐、要撐、要撐豎脊樑〞,脊樑者人之中柱、龍骨、棟樑是也。十三式最後一式為〝定〞式,定即指〝中定〞,定為何放在十三式最後一字呢?意指掤、捋 、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十二式要以〝中定〞為基,在定無常定中隨時保持中定,即「時中」,〝中定〞除教練正確指導外,尚須自己慬慎求得,所謂〝求中定〞。
 
1、﹝盤架子﹞盤即盤整之意,盤整也是組合,將全身每一環節組合成一致,使〝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虛實交換要平正均勻,如此逐漸練成全身無處不掤勁,即澄甫公所說:「要在別人一觸動無意間就掤得人出」。

2、﹝搬架子﹞搬即搬運之意,人有體重,有重量就有重心,而重心是向下的,如何平正的運轉移動重心,正是要不斷尋求及改正的, 鄭曼青宗師戲稱太極拳為〝改錯拳〞,能如此細心「求正」,則每日練拳後均會感覺有進步有收穫而增添一份成長的喜悅,何樂而不為呢!在身體保健上也能收到較好的健身效果,因身體的骨架、肩架框正了,五臟六腑才歸正於原位並處於最放鬆狀態隨著我們的動作與呼吸臑動,(五臟六腑屬不隨意肌,是無法指揮其各別運動的)

3、﹝行功走架﹞即指按照正確要領,經不斷練習,日集月累,終有成功之日,早期楊氏太極拳流傳一句話:〝架子天天走,桿子不離手〞所說的架子即今稱之拳架,桿子是指大桿而言。

 二、何謂『運而後動』:

運是運行、運轉之意,我們知道太極之名原出於易,易經敘述大自然生生不息運轉的狀態,而太極拳取法於自然,藉由陰陽相生相濟生生不息之理,達成健身、養身及御侮的功效,『運而後動』之意是先運後動,運須能量軀使,尤如汽車行駛,在車子未動之前,引擎先運轉,而後將所得之能量輸送出去,輸送到用的部位去,運須有起始順序,也就是有起點有目的地,由起點經輸送過程到達目的地依序完成,拳論稱:「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即是指〝勁〞之發送過程,唯能如此方能練成一貫之勁既所謂整勁,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之感將不求自得。

 三、『運而後動』如何練?

1、 早昔練拳實為保衛身家安全,因當年時空背景不同法律規範不周,社會治安難以保障人民之生命財產,土匪打家劫舍頻傳,在兵荒馬亂之下街坊鄰里只得選擇練拳自保,當時即稱〝無拳無勇,不足以立身於亂世〞,為的是學拳能以致用,而今練拳意義已不同前,多數以健身為考量,忽略了拳術的真義,其實同樣是練拳,如能從拳術觀念切入練習,日後所達成之健身護身效果會好得多,因拳術較嚴謹,須式式到位,攻守兼備,在修為上則能培養出智、信、仁、勇、嚴之五德情操。

2、 在了解〝拳〞的起源作用後再從〝拳術〞二字來探討,拳術的〝術〞是指拳的技擊技術,所謂「拳不可無術,術不可無功」練拳須了解一招一式用法,而用法又需要功力來施展,運而後動的練習就是在不斷的熟練技術及累積功力。

3、 「運而後動」要如何練習,我們先以〝手推車〞為例,各位可試推看,將車置於上坡道,如車重100公斤,將車推動的順序正是拳論所稱:「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在動作上是由下指揮上,在心意領導上是由內導向外,這時候全身內外上下是完整均勻之整勁,下動上隨身蕩,朝向目標運動的過程方向很清楚,日子久了會感覺比開始時逐漸輕鬆,那昰因為由著熟漸悟懂勁,可在不假思索的瞬間完成整合將車推動,打手歌裏所稱引進落空〝合即出〞指的就是瞬間完成〝整合〞將勁發出,亦即拳論所稱之〝週身一家〞在運的過程中連細微末節都要顧到,每一式發勁時由發動點到發落點,走化時由發落點回到發動點,週而復始綿綿不斷直到合太極收勢練完,初練時動作明顯而易形於外,久練漸不露形象,所謂〝看似未動,其中已有摺疊〞。瞬間〝整合〞及〝週身一家〞,可從〝其根在腳發於腿〞這句話知道發動點是由下而上,但如何啟動呢?這又要從〝鬆沉〞講起,能鬆幾分沉勁就長幾分,沉勁長幾分功力就長幾分,﹝行功走架﹞要達到沉穩綿密,必須朝〝平正〞及〝鬆透〞的路子走,日久自然能沉勁於湧泉而後連成一氣,拳論說:「無使有斷續處,無使有凸凹處」有凸凹局部就僵硬、有斷續就產生空隙重心不能沉於根部,此時是對方進手最佳機會,其實太極拳的功效無論是健身或應用均來自鬆沉,如何才能鬆呢!這也是太極拳最難的部份,因篇幅有限,再另文就教。太極拳又稱意功拳也就是說以心意領導動作來練拳,講求〝用意不用力〞,但初學者不易感覺,往往意與力一起到,意念太強力則隨之,意念不在則懈之,所以鬆不是全然〝無意〞,意也不能固執強守,意之強弱如何拿捏,初學時意念較強,運得較重也是自然現象,久之熟能生巧自有分寸,漸能體會運勁如抽絲的感覺,在應用上〝勁似鬆非鬆,將展未展〞猶若炸藥待爆狀,拳論說:〝靜如處子動若江河〞久經練習即能達輕如棉柔如水勿忘勿助的境界,最後則是意在精神不在氣,充實若太倉,無形如天地,以致隨心所欲。

4、 還有要者即「太極拳不動手,太極拳不用力」不動手不用力勁才可由下向上運行,但做起來確有其難度,只要方法目標是對的,久練後自然會愈來愈不動手,愈來愈不用力,再者〝拳經論〞是先哲經驗智慧的累積,流傳至今尚無可出其右者,故習者須〝信其誠行之篤〞熟記在心,將理論與實際結合,悉心領悟方為自己所得,在此願與同道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