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修行不是為了遇見佛 而是為了遇見自己

佳文轉載  -  南懷瑾國學智慧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修行不是為了遇見佛  而是為了遇見自己

 修行是什麼,是不是一定要脫離生活跑到廟裡拜佛念經呢,是不是一定要專職打坐、閱讀靈修書呢?當生活出現了問題,我們總感覺是生活的問題打亂了我們的修行。

其實修行與生活是一體的,修行的目的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離開了生活談修行,總不免是在逃避問題……

煮飯、洗碗、做家務,也是一種修行。

修行,總會讓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隱士,幕天席地、禪坐、行腳,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義。然而修行的定義絕非如此狹隘,在生活中修行,不知要比那些躲起來獨善其身的人勇敢多少倍,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與健康、與欲望、無常與情緒苦樂……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尋求平衡,反而更能讓我們看清生活如實的本貌。

簡而言之,只要你專注當下,煮飯、洗碗、做家務,也是一種修行。

所以,只要如實、認真、帶著覺察去生活,試著時時刻刻檢查自我,丟棄自己的傲慢、貪求、期待與恐懼,以一顆清淨心,看到生命的不同次第,你我都會成為生活中的大師。


當修行從實際問題入手,每一個問題是道場。

修行必須從實際問題入手,不能空談玄談。空談玄談沒有任何意義。道理你能說出一大堆,但遇事你仍然苦仍然惱,修行有什麼用呢?修行必須在生活中具體煩惱或痛苦的事實中進行。

不要把修行變成一種逃避現實生活或煩惱的藉口。修行不是一種逃跑的方式;修道不是修開一條逃跑的道兒。修行更不能成為一種心靈的娛樂。
當然,這一切你可以反對、反對——堅持你自己的,但結果苦的還是你自己。當修行從實際問題入手,每一個實際問題都是入口。

每一個問題是道場,每一件煩惱的事是道場,每一次情緒的旋風是道場,每一次恐懼的到來是道場,每一個念頭是道場。

真正的道場不是寺廟、不是禪堂、不是山林、不是修行者聚集的地方——真實的道場就是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眼前的存在、每一個念頭。


如果你婚姻有問題,有問題的婚姻就是你的道場;如果你和老公的關係有問題,和老公的關係就是道場;如果你和同事發生矛盾,這與同事的矛盾是道場;如果你陷入生活的無聊,這無聊是道場;如果你出現了錢的問題,錢就是道場。

如果畏懼生死,生死問題就是你的道場。道場在你每一個受難處,道場在你每一個受卡和被卡處。修行必須從那裡進行。

不要移過婚姻的問題、老公的問題、同事的問題、無聊的問題、錢的問題、生死問題——而跑到寺廟、禪堂、山林或修行者多的地方,去玄談道去,去冥想佛或菩薩去,去念阿彌陀佛或大悲咒去。那沒用,你的道場選錯了——你在外道修行。

修行不是為了遇見佛,而是為了遇見你自己。


修行應該哪裡有問題在哪修,修通那個問題。

在寺廟、在禪堂、大山林、在修行者多的地方心情好、沒問題那有什麼用?

修行也不是向他人顯示你的自我,看我修行的多好?”“我是一個修行者,修行是向你自己的生活顯示,看,這個問題難不住我它不是問題什麼也不能帶給我問題或煩惱存在只能給我喜悅
(圖攝於2015天元宮櫻花季)




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太極拳簡介

太極拳簡介     作者傅崑鶴老師   

太極拳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理論的依據則可說融和了儒、釋、道的思想精髓,是先人智慧的結晶,即能健身、養身、修身、又可防身、禦侮,現正廣為流傳,風行海內外。
太極拳的練習特色是動中求靜,在由動入靜中慢慢將自己沉穩下來,所謂沉得住氣,將 精神、意念、身體達到融合統一,既抱元守一的境界,此時腦中一片空靈,思緒清楚條然有序,太極拳又稱氣功拳,修練時講求的是緩慢、圓融綿綿若存,使心跳減至最低,呼吸變得深長獲得之氧也大量增加,血液循環亦減緩,人體在此時細胞分裂次數減少,細胞壽命延長,甚至可達到一般人的數倍,煉太極拳的人因此可延長壽命,研究還顯示可使練習者免疫力增強,皇帝內經素問養身篇中如此記載:「寧靜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能在生命過程中選擇太極拳為終身的運動,可謂是明智的決定,歡迎您的加入。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光明遠大智慧新生

光明遠大智慧新生 法鼓山授第20屆在家菩薩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wzWJ4nr6M

「善哉解脫服,缽吒禮懺衣,我今頂戴受,禮佛求懺悔,南無寶檀華菩薩摩訶薩。」在〈搭­衣偈〉與莊嚴梵唄聲中,法鼓山「第20屆在家菩薩戒」15日上午於園區大殿圓滿,由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首座和尚惠敏法師及副住持果暉法師擔任菩薩法師,引領635位­來自海內外的各地在家居士,依次受四不壞信法、三聚淨戒、十善戒及十無盡戒,全體戒子­懷著滿願的心情,恭敬地搭起菩薩衣,當顯現出菩薩清淨威儀的那一刻,體驗到心靈淨化,­不少人湧出欣喜淚水,迎接智慧新生。
 




法鼓山菩薩戒 - 聖嚴師父開示

 三聚淨戒,是菩薩戒的特色,也是菩薩戒的總綱: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利益眾生戒。即止惡,行善,利益眾生,是我們三寶弟子已做,正做,當做的分內事。

四弘誓願及三聚淨戒,是一受永受,直到成佛為止。
 
若不發菩薩願,並受菩薩戒,雖然無戒可犯,也不是菩薩。而受了菩薩戒,雖然"有犯",還是"菩薩"。

我們的菩薩戒,僅以四弘誓願及三聚淨戒為基礎,再以淨化身口意三業的十善法為準則。受戒後,就有多方善緣,助你持戒。

初發菩提心者,是嬰兒行的菩薩,就是要在七倒八起,或九倒十起的情況下努力向上。

佛法的因果報應,是自作自受的。罪有兩頪:性罪不論受不受戒,作惡必受惡報。戒罪則是犯了戒而得罪。輕者懺悔即無罪,重者比照性罪受報。

自己開智慧,建立平安,加持他人,使大家平安,就是心安平安。

修行要靠自己,靠別人是靠不住的。

 一切由心起,一切唯心造。造惡業,良心,品德會受傷,心會變得不正常。

 傷人,危害大眾,自己也不平安。

隨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師父舉在泳池邊按壓水中的球的例子,還按不到10次,第1次的水波已回來,如同我們造業一般,最後都會回到自身。

任何一個念,駡人,說人壞話,週遭都會受到影響,並會回到自身。產生冤冤相報,業力無盡。

受了菩薩戒,對自己的身儀 口儀心儀要負責。


我們學做菩薩,也把每個人當菩薩,以感恩心慚愧心懺悔心來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有戒而犯,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戒的功能主要在清淨與精進。

菩薩戒是有犯不失的,菩薩當知慚愧,常懺悔。

 
守持: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利益一切眾生的三聚淨戒;以無染的智慧,消融貪瞋癡等煩惱;以清淨的戒行,導正社會的風氣;以平等的慈悲,接納一切的眾生。在眾生群中成就菩提心,也助眾生發起菩提心。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太極拳之散手如何用法


佳文轉載

 太極拳之散手如何用法 ( 陳微明 )

太極拳七十餘式均是散手。既有散手,何必又習推手之法?蓋太極拳散手之變化均由推手聽勁而來,能聽勁則散手方能用之而適當。若不粘住敵人,不知聽勁則用散手,亦猶外家拳之格打,未必著著適當也。
 
“太極拳論”云:由著熟而漸悟懂勁(著即是散手),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可見著熟是第一層功夫,懂勁是第二層功夫。著熟不難,懂勁最難。譬如敵人打一拳來,若不先粘住,則不能聽人勁之;不能聽人勁之,則不能或左、或右、或高、或低、或進、或退而施用散手,既粘住之後,若敵人手往上起,則亦隨之而起,即可以左手擊其胸部;若敵人手往下落,則隨之下落,以左手擊其面部;若敵人手往前進勁偏於左,則隨之向左化去其力,即可分手以左手粘之,騰出右手擊其頭部;勁偏於右,則隨之向右化去其力,以左手擊其頭部或肩部;若敵人抽拳,則趁勢向前放勁。此略言其大概也。

總之,太極之散手與他種拳之散手不同。太極拳之散手是由粘住聽勁而出。他種拳之散手是離開而各施其手腳,遠則彼此不相及,近身則互相抱扭,仍有力者勝焉。許君禹生所作太極拳勢圖解,每式之後,均附以應用,甚為詳細。餘曾叩之楊澄甫先生云:太極拳術若將散手用法加入,則更備矣。先生曰:太極拳散手隨機應變,無一定法。若會聽勁,則聞一知百;若不會聽勁,雖知多法,亦用不好。故餘所著之書,未將散手加入也。孫武子曰:知己知彼,後人發先人至。太極聽勁全是知彼功夫。能粘住敵人,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彼不會聽勁,一動即跌出矣。若太極拳聽勁功夫尚不能到,不能粘住敵人,則不必與人動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