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大悲咒


大悲咒
 
南無 喝囉怛那 哆囉夜耶‧南無 阿唎耶‧婆盧羯帝 爍缽囉耶‧菩提薩埵婆耶‧摩訶薩埵婆耶‧摩訶迦盧尼迦耶‧唵‧薩皤囉罰曳‧數怛那怛寫‧南無悉吉栗埵 伊蒙阿唎耶‧婆盧吉帝 室佛囉楞馱婆‧南無 那囉謹墀‧醯唎摩訶皤哆沙咩‧薩婆阿他 豆輸朋‧阿逝孕‧薩婆薩哆 那摩婆薩哆 那摩婆伽‧摩罰特豆‧怛姪他‧唵 阿婆盧醯‧盧迦帝‧迦羅帝‧夷醯唎‧摩訶菩提薩埵‧薩婆薩婆‧摩囉摩囉‧摩醯摩醯 唎馱孕‧俱盧俱盧 羯蒙‧度盧度盧 罰闍耶帝‧摩訶罰闍耶帝‧陀囉陀囉‧地唎尼‧室佛囉耶‧遮囉遮囉‧麼麼 罰摩囉‧穆帝隸‧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囉參 佛囉舍利‧罰沙罰參‧佛囉舍耶‧呼盧呼盧摩囉‧呼盧呼盧醯利‧娑囉娑囉‧悉唎悉唎‧蘇嚧蘇嚧‧菩提夜 菩提夜‧菩馱夜 菩馱夜‧彌帝唎夜‧那囉謹墀‧地利瑟尼那‧波夜摩那‧娑婆訶‧悉陀夜‧娑婆訶‧摩訶悉陀夜‧娑婆訶‧悉陀喻藝‧室皤囉夜‧娑婆訶‧那囉謹墀‧娑婆訶‧摩囉那囉‧娑婆訶‧悉囉僧 阿穆佉耶‧娑婆訶‧娑婆摩訶 阿悉陀夜‧娑婆訶‧者吉囉 阿悉陀夜‧娑婆訶‧波陀摩 羯悉陀夜‧娑婆訶‧那囉謹墀 皤伽囉耶‧娑婆訶‧摩婆利 勝羯囉夜‧娑婆訶‧南無喝囉怛那 哆囉夜耶‧南無阿利耶‧婆羅吉帝‧爍皤囉夜‧娑婆訶‧ 悉殿都‧漫多囉‧跋陀耶‧娑婆訶‧

太極拳法歌解



太極拳法歌解   楊澄甫宗師
(一)粘黏連隨解 
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   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要之人之知覺運動,非明粘黏連隨不可。斯粘黏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 
 
(二)頂匾丟抗解  
頂者,出頭之謂也。匾者,不及之謂也。丟者,離開之謂也。抗者,太過 之謂也。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明沾粘連隨,斷亦不明知覺運動也。初學 對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知此病。所難者,沾粘連隨,而不許頂匾丟抗,是所不易也。 
(三)對待無病 
頂匾丟抗,失於對待也,所以謂之病者,技師粘黏連隨,何以得知覺運動?既不知    己,焉能知人,所謂對待,不已頂匾丟抗相對;於人也要以粘黏連隨等待人也,能如是不但對待無病,知覺運動亦自然得矣,可以近於懂勁之功矣。 
(四)對待用功法守中土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進退身。棚捋擠按自四手,須費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頂皆可以,沾粘連隨意氣均。運動知覺來相應,神是君位骨肉臣。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並乃文。 
 
(五)身形腰頂 
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
(六)太極圈 
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與前。所難中土不離位,退易進難仔細研。此爲動功非站定,倚身進退並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緩,雲龍風虎象周全。要用天盤從此覓,久而久之出天然。 
(七)太極陰陽顛倒解 
陽乾天,日火離,放、出、發、對、開、臣、肉、用、器、身、武、立命、方、呼、上、進、隅。陰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體、理、心、文。盡性、圓吸下退正。蓋顛倒之理,水火二字詳之則可明。如火炎上,水潤下者。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則爲顛倒。然非有法治之,則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內,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潤,藉火氣,水必有溫時。火雖炎上,得鼎以隔之,是爲有極之地,不使炎上之火無上息,亦不使潤下之水滲漏。此所謂水火既濟之理也,顛倒之理也。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潤下,必至水火分爲二,則爲水火未濟也。故云分而爲二,合之爲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總斯理爲三,天地人也。明此陰陽顛倒之理,則可與言道,知道不可臾離,則可以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遠人,則可以言天地。天地同體,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茍能參天察地,與日月合其明,與五嶽四瀆華朽,與四時之錯行,與草木並枯榮,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之興衰,則可言乾坤爲一大天地,人爲一小天地也。如人之身心,致知格物於天地之知能,則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使不失固其有功用,浩然正氣,直養無害,攸久無疆矣!所謂人身成一小天地者,天者性也,地者命也,人者虛靈也,神也。若不明之者,烏能配天地人爲三乎。然非盡性立命,窮神達化之功,胡爲乎來哉。 
 
(八)太極輕重浮沈解 
雙重爲病,干於填實,與沈不同也。雙沈不爲病,自爾騰虛,與重不一也。雙浮爲病,只如   飄渺,與輕不例也。雙輕不爲病,天然輕靈,與浮不等也。半輕半重不爲病,偏輕偏重爲病。半者,半有著落也,所以不爲病。偏者無者落也,所以爲病。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半有著落,豈出方圓?半浮半沈爲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沈,失與太過也。半重偏重,滯而不正也。半輕偏輕,靈而不圓也。半沈偏沈,虛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圓也。夫雙輕不近於浮,則爲輕靈。雙沈不近於重,則爲離虛。故曰,上手輕重,半有著落,則爲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爲病手。蓋內之虛靈不昧,能治於外之清明,流行乎肢體也。若不窮研輕重浮沈之手,徒勞掘井不及泉之歎耳,然有方圓,四正之手表裏精細無不到,則已極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圓矣。所謂方而圓,圓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九)太極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練開展,後練緊湊。開展得而成之,才講緊湊。緊湊得成,才講尺寸分毫。由尺進之功成,而後能寸進分進毫進。此所謂尺寸分毫之理也明矣。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數在焉。故云對待者,數也。知其數則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數,必密授而能量之分毫內,即有點穴功也。
 

 

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拳經總歌


拳經總歌  陳王廷大師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採也難敵。
鈎掤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云敗,引誘回衝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多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
二換掃壓挂面腳,左右邊簪莊跟腿,
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藏頭蓋面天下有,鑽心剁脅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2013年1月13日 星期日

太極拳發蒙纏絲勁論

太極拳發蒙纏絲勁論      陳 鑫大師

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於肌膚之上,平時運動恒用此勁,故與人交 手,自然此勁行乎肌膚之上,而不自知,非久於其道不能也。其法有:進纏, 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裏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而 要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爲其根之理也。或以爲軟手;手 軟何能接物應事?若但以迹象視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爲軟手。其周身規矩 :頂勁上領,檔勁下去要撐圓,要合住:兩肩松下,兩肘沈下,兩手合住,胸 向前合;目勿旁視,以手在前者爲的;頂不可倒塌,胸中沈心靜氣;兩膝合住 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鈎勁,須前後合住勁,外面之形,秀若處女,不可帶 張狂氣,一片幽閒之神,儘是大雅風規。至於手中,其權衡皆本於心,物來順 應,自然合進退、緩急、輕重之宜。此太極之陰陽相停,無少偏倚,而爲開合 之妙用也。其爲道豈淺鮮哉!

太極拳經

太極拳經   張三丰宗師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力,若將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掤、捋、擠、按、採、捩、肘、靠,此八卦 也。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採、捩、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爲『十三勢』也。

【原注云:此係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學拳須知


學拳須知       陳鑫大師

  學太極拳不可不敬。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心體心不歛束如何能學藝。

  學太極拳不可狂。狂則生事。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面形跡必帶儒雅風氣。不然狂於外必於中。

  學太極拳不可滿。滿則招損。俗語云。天外還有天。能謙則虛心受教,人豈不樂告之以善哉。積眾以為善。善斯大矣。

  學太極拳著著當細心揣摩。一著不揣摩,則此勢機致情理終於茫昧。即承上起下處。尤當鬥心。此處不留心。則來脈不真。轉關亦不靈。一著自成。一著不能自始至終一氣貫通矣。不能一氣貫通則與太和元氣終難問津。

  學太極拳先學讀書。書理明白學拳自然容易。

  學太極拳陰陽開合而已。吾身中自有本然之陰陽開合。非教者所能加損也。復其本然教者即止教者教以規矩即大中至正之理

  是書尚未付梓、或有差字、或有漏字、或有錯字,來經查明閱者當改正勿吝。

  太極拳雖無大用處。然當今之世列國爭雄若無武藝。何以保存惟取是書演而習之於陸軍步伐。止齊之法。不無小補。我國苟人人演習或遇交手仗敵雖強盛。其奈我何是亦保存國體之一道也有心者忽芻蕘之言棄之。

  學太極拳不可借以為盜竊搶奪之資奸情。採花之用如借以搶奪採花是天奪之魄。鬼神弗佑而況人乎天下熟能容之。
 
  學太極拳不可凌厲欺壓人一。一凌厲欺壓即犯眾惡罪之魁也。

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

十善法


十善法: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   
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己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   
一、莫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也。   
二、莫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行佈施之善也。   
三、莫邪淫:不邪淫者,謂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四、莫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行實語之善也。   
五、莫兩舌: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鬥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莫惡口:不惡口者,謂不發粗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七、莫綺語:不綺語者,謂不莊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   
八、莫貪欲:不貪欲者,謂不貪著情欲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欲,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九、莫嗔恚:不嗔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嗔恨於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當行慈忍之善也。   
十、莫邪見: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

六度波羅蜜


一.佈施:
指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財物的佈施 (財佈施) 外,還包括佛法的傳揚 (法佈施) 和信心的給予 (無畏佈施)。佈施能除去貪慳。

二.持戒:
恪守戒律 (如五戒,十戒) 等。另外捨己為人的精神也算是持戒。持戒能除去惡業。

三.忍辱:
不把任何對自己或教義的侮辱或攻擊放在心上、坦然面對苦難,以及培養耐性。忍辱能除去瞋恚。

四.精進:
勤勞地修行。精進能除去懈怠。

五.禪定:
心無雜念,不為俗物迷惑顛倒。禪定能除去散亂。

六.般若:
增進對佛法的瞭解、增長智慧。般若能除去愚癡。

高王觀世音經


 
高王觀世音經
觀世音菩薩。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佛國有緣。佛法相因。常樂我淨。有緣佛法。南無摩訶般若波羅密。是大神咒。南無摩訶般若波羅密。是大明咒。南無摩訶般若波羅密。是無上咒。南無摩訶般若波羅密。是無等等咒。南無淨光秘密佛。法藏佛。獅子吼神足幽王佛。佛告須彌燈王佛。法護佛。金剛藏獅子遊戲佛。寶勝佛。神通佛。藥師琉璃光王佛。普光功德山王佛。善住功德寶王佛。過去七佛。未來賢劫千佛。千五百佛。萬五千佛。五百花勝佛。百億金剛藏佛。定光佛。六方六佛名號。東方寶光月殿月妙尊音王佛。南方樹根花王佛。西方皂王神通燄花王佛。北方月殿清淨佛。上方無數精進寶首佛。下方善寂月音王佛。無量諸佛。多寶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閦佛。彌陀佛。中央一切眾生。在佛世界中者。行住於地上。及在虛空中。慈憂於一切眾生。各令安穩休息。晝夜修持。心常求誦此經。能滅生死苦。消除諸毒害。南無大明觀世音。觀明觀世音。高明觀世音。開明觀世音。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王菩薩。清涼寶山億萬菩薩。普光王如來化勝菩薩。念念誦此經。七佛世尊。即說咒曰︰『離婆離婆帝。求訶求訶帝。陀羅尼帝。尼訶囉帝。毘離尼帝。摩訶伽帝。真陵乾帝。薩婆訶。』

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楊氏鄭子太極拳37式 拳譜


楊氏鄭子太極拳37式 拳譜

1. 預備式、起勢 2. 攬雀尾左掤、右掤、履、擠、按 3. 單鞭 4. 提手上勢、靠 5. 白鶴亮翅 6. 左摟膝拗步 7. 手揮琵琶 8. 左摟膝拗步  9. 進步搬攔捶 10.如封似閉 11. 十字手 12. 抱虎歸山、履、擠、按 13. 斜單鞭 14. 肘底看捶 15. 倒攆猴右、左、右16.斜飛勢 17. 雲手一、二、三 18. 單鞭下勢 19. 右金雞獨立 20. 左金雞獨立 21. 右分腳 22. 左分腳 23. 轉身蹬腳 24. 左、右摟膝拗步 25. 進步栽捶 26. 上步掤、履、擠、按 27. 單鞭 28. 玉女穿梭一、二、三、四 29. 攬雀尾左掤、右掤、履、擠、按 30. 單鞭下勢 31. 上步七星 32. 退步跨虎 33. 轉身擺蓮 34. 彎弓射虎 35. 進步搬攔捶 36. 如封似閉 37. 十字手、合太極、收勢

楊氏太極拳85式 老架拳譜


楊氏太極拳85式 老架拳譜
1.預備式 2. 起勢 3. 攬雀尾 4. 單鞭 5. 提手上勢 6. 白鶴亮翅 7. 左摟膝拗步 8. 手揮琵琶 9. 左右摟膝拗步 10. 手揮琵琶 11. 左摟膝拗步 12. 進步搬攔捶 13. 如封似閉 14. 十字手 15. 抱虎歸山 16. 肘底看捶 17. 左右倒攆猴 18. 斜飛式 19. 提手上勢 20. 白鶴亮翅 21. 左摟膝拗步 22. 海底針 23. 扇通背 24. 撇身捶 25. 進步搬攔捶 26. 上步攬雀尾 27. 單鞭 28. 雲手 29. 單鞭 30. 高探馬 31. 左右分腳 32. 轉身蹬腳 33. 左右摟膝拗步 34. 進步栽捶 35. 翻身撇身捶 36. 進步搬攔捶 37. 右蹬腳 38. 左打虎式 39. 右打虎式 40. 回身右蹬腳 41. 雙峰貫耳 42. 左蹬腳 43. 轉身右蹬腳 44. 進步搬攔捶 45. 如封似閉 46. 十字手 47. 抱虎歸山 48. 斜單鞭 49. 野馬分鬃 50. 攬雀尾 51. 單鞭 52. 玉女穿梭 53. 攬雀尾 54. 單鞭 55. 雲手 56. 單鞭 57. 下勢 58. 金雞獨立 59. 左右倒攆猴 60. 斜飛式 61. 提手上勢 62. 白鶴亮翅 63. 左摟拗步 64. 海底針 65. 扇通背 66. 翻身白蛇吐信 67. 搬攔捶 68. 攬雀尾 69. 單鞭 70. 雲手 71. 單鞭 72. 高探馬帶穿掌 73. 十字腿 74. 進步指襠捶 75. 上步攬雀尾 76. 單鞭 77. 下勢 78. 上步七星 79. 退步跨虎 80. 轉身擺蓮 81. 彎弓射虎 82. 進步搬攔捶 83. 如封似閉 84. 十字手 85. 收勢


楊 氏 太 極 拳108式 老架拳譜


楊 氏 太 極 拳108式 老架拳譜

1.無極式 2   . 太極起式   3   . 攬雀尾 4.    單鞭     5.    提手上勢    6. 白鶴晾翅  7. 左摟膝拗步     8.    手揮琵琶   9 . 左右左摟步10. 手揮琵琶   11.   左摟膝拗步     12    . 進步搬攔13    . 如封               14     . 十字手 15 . 抱虎歸山  16. 斜攬雀尾  17.   斜單鞭  18. 肘底看搥   19.      左右倒攆猴      20. 右倒攆猴  21. 左倒攆猴  22. 斜飛式 23. 提手上勢  24.     白鶴亮翅   25.  左摟膝拗步      26.  海底針 27.  扇通臂 28.  轉身撇身   29. 進步搬攔    30. 上步攬雀尾      31. 單鞭  32. 右雲手  33.左雲手 34. 右雲手 35.左雲手   36. 單鞭.     37.     高探馬 38.  右分腳  39.      左分腳  40. 轉身左蹬腳        41. 左右摟膝拗步       42. 進步栽    43. 翻身撇身  44. 進步搬攔   45. 右蹬腳   46.   左打虎 47.右打虎 48.回身右蹬腳 49. 雙風貫耳  50.     左蹬腳 51. 轉身右蹬腳       52. 進步搬攔   53. 如封似閉   54. 十字手 55. 抱虎歸山  56. 斜攬雀尾  57. 斜單鞭      58.  右左野馬分鬃 59. 上步攬雀尾   60. 單鞭  61. 玉女穿梭(1)      62.  玉女穿梭梭 (2)    63   . 玉女穿梭(3)     64.  玉女穿梭(4)    65    . 攬雀尾    66 . 單鞭   67.右雲手  68. 左雲手  69. 右雲手  70. 左雲手  71    . 單鞭     72.  單鞭下勢   73 . 左金雞獨立  74.右金雞獨立  75.左倒攆猴 76.     右倒攆猴   77.  左倒攆猴   78 . 斜飛勢   79. 提手上勢    80. 白鶴亮翅   81    . 左摟膝拗步    82 . 海底針  83 . 扇通臂 84. 轉身白蛇吐信     85. 進步搬攔   86.     上步攬雀尾 87   . 單鞭   88. 右雲手   89.左雲手   90.右雲手   91.左雲手 92    . 單鞭     93.  高探馬   94.左穿雲掌  95.      翻身十字腿          96. 進步指襠     97.     上步攬雀尾 98 . 單鞭      99. 單鞭下勢    100.上步七星   101.退步跨虎 102.   轉身雙擺蓮         103. 彎弓射虎    104. 進步搬攔        105  . 如封似閉  106.   十字手  107. 收勢   108     . 合太極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太極拳十大要論


太極拳十大要論   陳長興大師
一、理
夫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爲萬殊,而萬殊鹹歸於一本,拳術之學,亦不外此公例。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髒俯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爲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爲之也。當時而動,如龍如虎,出乎而爾,急加電閃。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且靜無不靜,表裏上下全無參差牽挂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均無遊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禦之也。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擬議,誠不期然而己然。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工以久練而後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多聞強識,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無難易,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漸進,夫而後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裏,不難聯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總歸於一氣矣。

二、氣

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夫主於一,何分爲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呼則爲陽,吸則爲陰,上升爲陽,下降爲陰,陽氣上升而爲陽,陽氣下行而爲陰,陰氣上升即爲陽,陰氣下行仍爲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爲清,降而下者爲濁,清者爲陽,濁者爲陰,然分而言之爲陰陽,渾而言之統爲氣。 氣不能無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呼吸,口不能無出入,而所以爲對待迥還之理也。然則氣分爲二,而貫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爲拘拘焉耳。

三、三節

夫氣本諸身,而身節部甚繁,若逐節論之,則有遠乎拳術之宗旨,惟分爲三節而論,可謂得其截法:三節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頭爲上節,胸爲中節,腿爲下節。以頭面言之,額爲上節,鼻爲中節,口爲下節以中身言之,胸爲上節,腹爲中節,丹田爲下節。以腿言之,膀爲恨節,膝爲中節,足爲梢節。以臂言之,膊爲恨節,肘爲中節,手爲梢節。以手言之,腕爲根節,掌爲中節,指爲梢節。觀於此,而足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有三節也,要之,既莫非三節之所,即莫非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由此觀之,身三節部,豈可忽也?至於氣之發動,要從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則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四肢百骸,總爲一節,夫何爲三節之有哉!又何三節中之各有三節雲乎哉!

四、四梢

試於論身之外,而進論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所罕聞,然捶以由內而發外,氣本諸身而發梢,氣之爲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於梢,則實而仍虛?;梢亦可弗講乎!若手指足特論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發其一也,夫發之所系,不列於五行,無關於四體,是無足論矣,然發爲血之梢,血爲氣之海,縱不本諸發而論氣,要不可雖乎血以生氣;不雖乎血,即不得不兼乎發,發欲沖冠,血梢足矣。抑舌爲肉之梢,而肉爲氣之仁,氣不能行諸肉之梢,即氣無以充其氣之量,故必舌欲催齒,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齒也,筋梢者,指甲也,氣生於骨而聯於筋,不及乎齒,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爾者,要非齒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則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氣自足矣,豈複有虛而不宜,實而仍虛之弊乎!

五、五臟

夫捶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爲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爲心,肝,脾,腎也。心屬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屬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屬土,而有敦厚之勢,肺屬金,而有從革之能。腎屬水,而有潤下之功。此及五臟之義而猶准之於氣,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講拳術者,要不能離乎斯也。其在於內胸廊爲肺經之位,而肺爲五臟之華;蓋故肺經動 ,而諸髒不能不動也。兩乳之中爲心,而肺抱護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經之位也。心爲君,心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命焉;而兩乳之下,右爲肝,左爲脾,背之十四骨節爲腎,至於腰爲兩背之本位,而爲先天之第一,又爲諸髒之根源;故腎足,則金木,水,火,土,無不各顯生機焉。此論五臟之部位也。然五臟之存乎內者,各有定位,而見於身者,亦有專屬,但地位甚多,難以盡述,大約身之所系,中者屬心,窩者屬肺,骨之露處屬腎,筋之聯處屬肝,肉之厚處屬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無窮,肺經之位最靈變,腎氣之動快如風,是在當局者自爲體驗,而非筆墨所能盡罄者也。

六、三合

五臟既明,再論三合,夫所謂三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台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膀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膀相合,右肩與左亦然。以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孰非外合。心與目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執非內合。然此特從變而言之也。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臟百骸悉在其中矣。

七、六進

既知三合,猶有六進。夫六進者何也?頭爲六陽之首,而爲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體此爲向背,頭不可不進也。手爲先鋒,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卻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進也。氣聚於腕,機關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矣;此所以腰貴於進者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索然無能爲矣;此所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左必進右。上右必進左。共爲六進,此六進者,孰非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全無抽扯之形,六進之道如是而已。

八、身法

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身法維何? 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 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 橫,則理其力,開拓而莫阻。 高,則揚其身,而身有增長之意。 低,則抑其身,而身有攢促之形。 當進則進,彈其力而勇往直前。 當退則退,速其氣而回轉扶勢。 至於反身顧後,後即前也。 側顧左右,左右惡敢當我哉。 而要非拘拘焉而爲之也。 察夫人之強弱,運乎己之機關,有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隨時以轉移,豈可執一而論。時而宜進不可退,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亦實以助其進。若反身顧後。而後不覺其爲後。側顧左右,而左右不覺其爲左右。總之:現在眼,變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則百骸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顧可置而不論乎。

九、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對戰,本諸身。而所以爲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而所以爲手之轉移者,又在於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動之機,抑揚伸縮,非步何以示變化之妙。即謂觀察在眼,變化在心,而轉變抹角,千變萬化,不至窮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強可致之也。動作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覺,身欲動而步以爲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爲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驅而若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其斯之謂歟!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進,而後步亦隨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總之:捶以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與不活,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於步。步之爲用大矣哉!

十、剛柔
夫拳術之爲用,氣與勢而已矣。然而氣有強弱,勢分剛柔,氣強者取乎勢之剛,氣弱者取乎勢之柔,剛者以千鈞之力而扼百鈞,柔者以百鈞之力而破千鈞,尚力尚巧,剛柔之所以分也。然剛柔既分,而發用亦自有別,四肢發動,氣行諳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還 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剛柔相濟,則粘,遊,連,隨,騰,閃,折,空,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